书籍信息
- 作者:邱振中
- 发表时间:2008
- 出版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7371
- 分类:CLC J292.1
- J艺术: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292 中国书法、篆刻:J292.1 书法
目录
- 前言
- 绪论
- 第一章 书法的起源
- 第二章 书法作品的构成
- 第三章 含义与表现机制
- 第四章 书体流变
- 第五章 书法家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七章 书法理论
- 附录一:附图作者简介
- 附录二:引用著作要目
-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 后记
阅读信息
- 阅读日期:2020-06-10至?
-
书籍文件:
邱振中__书法__2008__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__ISBN_9787303097371__分类_CLC_J292.1.pdf
前言
-
邱振中曾计划写的书:《书法究竟是什么?》、《大学书法手册》
-
书法的传统的核心,和对传统的现代思考
-
现代人看书法的心态:深入传统文化,并从中找到导向现代生活、现代思考、现代创造的途经。
-
书法对于任何专业背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深入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入口。
-
作品模式
绪论
-
在书写、感受能力和表现内涵三者之间建立深刻而牢固的联系。
-
中国书法与其他民族文字书法的区别是美术字体和有艺术性的日常书写的区别。中国书法把基点设立在日常书写上,最终成就了一种构成精微,与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同时紧密联系的艺术。
-
书法史上,引人注目的是宋代书法风格的突变。大部分传说都把书法技法的核心部分——『笔法』的『中绝』定格在宋代。
墨迹与拓本
-
欣赏拓本书法的时候,应该结合欣赏墨迹的经验,把笔划的运动感补进去——这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书法。
-
拓本有铸、刻带来的线条的特殊质感。
-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书法墨迹是商代甲骨和陶器上书写的文字。
-
人们应该在商代之前就已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使用毛笔了。
-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刻制文字是商代石刻文字和甲骨上刻制的文字。
-
刊刻
-
摩崖石刻
-
书丹
-
书法拓本的工序:书写、刻制、拓制
-
山东徂徕山1北朝摩崖石刻
-
对写与刻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事实,如山东徂徕山北朝摩崖石刻不同方位的字笔划刻制质量明显不同,刻制粗劣的处在不利于刻工观察丹书痕迹的方位。
-
拓本还有一种残缺之美。石质的风化和损坏引发了人们曚昽、荒远、高古一类的感觉和联想,临摹这些不清晰的字迹,便给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
清代碑学:由于对晚近的墨迹和翻刻的拓本的不信任感,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人们把书写的支点从墨迹转向拓本。
-
流沙坠简
-
日本藏王羲之作品的墨迹模本《丧乱贴》在 1930 年代传回中国。
-
悟对(zh-Hant:悟對)
印刷品
-
阅读书法印刷品时,必须牢牢记住要通过对杰出书法作品原作建立的感受来弥补阅读印刷品的不足。
-
书法印刷品在结构方面损失的比较小,在线条质感方面损失的比较大。所以较差的书法作品的印刷品可能显得比实际水平高,而出色的书法作品经过印刷可能损失很大。而书法的精妙之处,往往更多地依赖于笔墨线条的质感。
书法作品的形制
-
卷,又称横卷、手卷。
-
后来书籍不再用竹简、纸张横卷的物理形式后,依然延用了「卷」这个名词指称分册。
-
经折装
-
横批
-
轴,又称轴条、条幅、挂轴。
-
条屏,一般为双数件条幅。
-
匾额
-
对联
- 大约起源于桃符。
- 后蜀·孟昶2作「新年納餘慶,嘉(佳)節號長春。」
字体大小
-
面对书法作品原作时,字体大小对审美感受有很大的影响。
-
书法史上,早期只有小字。这与书写的实用性有关。
-
明代之前,日常书写文字字径在 2 厘米左右为主,碑刻文字字径以 3 至 5 厘米为主。
-
明代条幅盛行以后,日常书写文字大小不变,但作为书法作品创作的字,以字径 10 厘米左右为主体。有些作品达到 4 米以上,字径有时达到 20 厘米以上。
-
字径大小的变化,促进了书写技巧的一系列变化。
-
青铜器铭文字字径通常不超过 2 厘米。
-
简牍文字字径通常不超过 2 厘米。
-
商至秦,石刻文字会大至 5-10 厘米。
-
汉代石刻文字有许多达到 5 厘米,碑额文字会大至 10 厘米。
-
北朝佛教圣行,摩崖石刻文字有许多大至 50 厘米的,最大字径达到 1.8 米以上。
-
北宋黄庭坚曾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字径约 10 厘米,可见黄庭坚对齐鲁等地的佛教石刻文字一无所知。黄庭坚或许正心存此念,决心写出前无古人的大字,像《牛口庄题名》,字径达 20 厘米以上。
-
大字和小字不仅是一个选择和放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展示形式、审美期待、技巧变迁的复杂问题。
落款与印章
-
唐代以前,很少有作者署名。唐代开始,碑刻中开始列入书写者的名字,其他书迹中,作者也开始署名。明代开始,在书法作品上署名成为惯例。
-
印章一般比落款字略小,钤3印在款字下放。
-
引首章
-
作者姓名印、别号印在书法作品中的使用始于元代,最早的例子来自赵孟頫,自己书写印稿,交给工匠刻制。明代中期,以何震、文彭为代表的文人篆刻兴起,他们自己动手刊印,书法作品上使用印章逐渐成为常规。
作品欣赏
-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既有感觉的活动,又有智性的思考,两者常常融合在一起,难以拆分。
-
欣赏书法作品的要点:(1)与欣赏有关的准备知识;(2)作品欣赏范例;(3)欣赏经验。
-
训练、培养书法作品审美感受的代表性和基础性书法作品范本:
-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 (西周)散盘铭文
- 包山楚简
- (东汉)误死马驹册
- (东汉)礼器碑
- (东汊)西狹颂
- (竦)钟繇荐季直表
- (北鎳)张猛龙碑
- (唐)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
-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
- (东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 (唐)颜真卿祭侄李明稿
- (北宋)米芾贺铸帖
- (明)王铎題柏林寺水行书轴
- (西晋)陆机平复帖
-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
- (唐)孙过庭书谱
- (唐)张旭古诗四帖
- (唐)怀素苦笋帖
-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
-
典雅 vs. 拙朴
-
方劲 vs. 流美
-
对于书法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为欣赏主体,一个人可以不喜欢它,但应当有所感悟,这样才算对书法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
对书法形式构成元素的分析能帮助欣赏者较快地进入作品的形式构成中。可以从线条和空间的细部的观察和感受开始。
-
对书法作品章法形式的历史性、全局性的了解
-
变动不居
-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对理性的崇拜,在需要运用感觉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代之以思考,这样,理性往往就占据了感觉应该占据的空间,从而使感觉逐渐退化。
-
知人论世
书法的起源
汉字与毛笔
-
书写艺术
-
其他文字的书写艺术似乎总是导向一种装饰趣味。
-
[感想:中国书法与字母文字书法]一个想法:中国书法——特指中国的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在非常基础的层面,包括笔划、字形、书写工具(即软毛、尖峰的毛笔)、介质(洇墨的宣纸为主)等等基础性元素,根本性地设置或者说提供了很多自由度。此乃大部分字母文字书写所不具备的,或在程度上远远不可比较的。于是,书法的「艺术空间」,如果套用政治学术语,是相当的「自由」的,无论是创造角度还是欣赏角度,它的可能性的数量级、复杂程度、丰富程度都是大大高于字母文字的书写的。
-
中国书法的特殊性的根本原因:汉字结构复杂,变化丰富;书写工具是毛笔,而毛笔的软笔尖可以朝不同方向弯曲,笔锋与纸接触和运动的方式复杂,可以铺开、聚拢、侧转等等,由此可以生成笔划线条无穷的变化。
-
汉字总数大约几万个,常用的几千个。
-
毛笔的形制经历了历史演变。
-
不同时代的书法技法和风格和当时的毛笔的形制喝工艺是有很强的依赖和制约关系的。
-
因此,用当代的毛笔去还原另一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工具的不同是可能造成艺术水平和技法之外的很大的阻碍的。
-
例如《伯远帖》,用当代毛笔去书写,可能需要很小心地控制笔锋下压的程度才能写出原帖中那种潇洒随意的笔划质感,但是很难想象当时人们会如此小心翼翼地去书写一封普通的信札。
-
作为一种艺术的书法,寻找其起源有两个方向:造成视觉形式上的复杂性的根源;精神生活向形式渗透的动机和可能性。两者有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形式上的可能性,不断地引发人们通过书写表现个性、情感和内心生活的欲望。不断倾注的精神内涵又促使人们不断发展惊喜的对形式的敏感、和审美意趣,以致推动形式越来越走向丰富和精微。
书法:语言的视觉形式
-
书法是一种关于语言的艺术。书法与另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不同,文学利用的是语言的语义与语音成分,书法利用的是语言的视觉形式——书面语言的线结构。
-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利用民族语言的视觉形式发展为一种装饰性的艺术,但只有中华民族利用语言的视觉形式创造了书法艺术,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使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成为影响到一个民族所有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华民族的语言观
-
「言意之辨」:魏晋时期人们关于语言是否能完美地表达含义的一场争论—— 「言不尽意」 vs. 「言尽意」。
-
庄子:「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唐·司徒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宋·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於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余常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至之者也。」
-
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
语言的形、音、义(字面意义)可以成为语言的形式层。语言的形式层后面的深层心理内容可以称为意蕴层。道家和儒家的语言关的共同特点是对意蕴层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开掘,以及对形式层的某种不甚经意的态度。
-
人们希望为表达方式与意蕴的统一寻找更具普遍意义的形式。书法便是这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形式之一。
易象与书法:自觉意识的发展
-
对语言意蕴层的高度关注使人们对语言形式层有一种不满之感,总觉得它无法承载如此重负。
-
《易传・系辞》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
卦象(易象),八经卦,六十四别卦。
-
书法成为重要艺术样式的必然性:如果从图像的角度为语言寻求表达意蕴的手段,语言的视觉形式(书写的文字的线结构)无疑是最自然的选择——它本来就是语言形式的一部分。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战国时期成书的《周易大传》是《易经》最早的注解。
-
人们对书法态度的转变,发生在从汉代到南朝这一段时间。人们搜求、收藏、赏玩、学习书法的风气不衰,鉴赏力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以至「破判体趣,穷微入神」。对书法功能、性质的认识,也在这种背景中有了质的变化。
-
南北朝时,书法论著中以物象比拟书法特别多。
-
王僧虔(426-485)《笔意赞》:「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
以人喻书
-
袁昂(461-540)《古今书评》:
- 「王右军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 「庾肩吾4书如新亭伦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
-
后世「书如其人」的思想来源于「以书喻人」。
-
品藻人物
-
宇宙观进入书法观念:
- 萧衍(464-549)《草书状》:「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悚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茕调宕之志。」
- 唐·虞世南《笔髓论》:「禀阴阳而动静」,「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
- 孙过庭《书谱》:「阳书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 李嗣真《书后品》:「神合契匠,冥运天矩。」
- 张怀瓘《书断》:「天之妙道,施于万物。」
- 张怀瓘《书断》:「卦象所以阴骘其理,文字所以宣载其能。」
-
书法艺术的发生是语言的书写形式的发展与人们精神生活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
书法形式与易象受纳各种内涵的性质不一样:书法倾向于个体情绪生活的表现,而易象所承载的是宇宙万有存在的法则。所以可以把书法形式称为「情意象」,把易象称为「义理象」。两者用图像对语言的意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加以表述。它们合在一起,则成为反映一个民族语言观以及感受方式、思维方式的重要文化现象。
书法艺术的认识论基础
-
「……,能够从中华民族的语言观中找到它[注:书法]产生的必然性。」
-
「『人不再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E・卡西尔(Ernst Cassirer)《人论》)。」
-
科学与艺术与概念喝纯形象的深层的对应:「『有一种概念的深层,同样,也有一种纯形象的深层。前者靠科学来发现,后者则在艺术中展现。前者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理由,后者则帮助我们洞见事物的形式。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E・卡西尔(Ernst Cassirer)《人论》)。」
-
「卡西尔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科学与艺术中精神活动的不同形式。然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三点需要补充:其一, 人们在与事物进行实际接触时并不只注意事物外观的丰富性,他们更重视的是与事物接触时内心的反应;其二,他们不仅在艺术中这样做,而且把这种认识方式贯彻到一切领域一一他们对语言的态度便是一种证明;其三,他们不仅借助客观世界的形象,而且也自己创造一些形象(如卦象),或利用、改造既有的图像(如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赋予它“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绕开“概念的深层”而进入精神生活深处。」
-
中国式思维方式有不彻底抽象化的特点。
-
过于强调意蕴(注:涵义)的抽象只可能是一种不彻底的抽象。抽象是对事物共性的提取和归纳,每一个别事物所引发的特殊的心理活动不在提取之列。这正是中国式思维避免严格定义概念的原因。他们在这一概念各种不同场合的运用中存储内涵。与此同时,他们为绕过概念,发明了新的表达方式——图像。如果从宏观上来看,整个卦象系统和书法系统未尝没有概念的性质。他们可以和语言一样成为存储精神生活信息的手段,但却不用和语言一样去履行严格的交际功能。这样,与语言系统平行的图像系统很好地满足了中国式思维方式不彻底抽象的特点。说它们不抽象,不对,它们高踞于一切事物之上,统领宇宙万有;说它们抽象,也不对,它们是一些需要人们用感官去逼视,而不是用智力去认知的图形。
-
以野兽派和「桥」社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绘画(1905 年)
-
康定斯基的纯抽象绘画(1910 年)
-
「像中医,把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套在治疗实践经验上,形成一个类比的,而不是演绎、归纳和实证的理论体系,沿用至今。」
-
「一般来说,艺术现象属于美学讨论的范畴,而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应用领域,但对于中国来说,艺术中所包含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一切场合所运用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艺术研究往往由此而与哲学研究难以区隔。典型的中国艺术——书法的产生,同易象的产生一样,本身就是出自存储、表述感觉和思维成果的需要。因此,书法便不仅作为一种哲学统领下的现象,同时也作为人们所有感觉、思想汇聚的场所,成为一种哲学的表现形式。正式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称书法是『哲学化的艺术』——在哲学与艺术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合而为一的场合,所有的哲学都会带有诗的色彩,所有的艺术都会带有哲学的意味。」
-
「书法是『哲学化的艺术』。」
-
「这种强调一切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觉思维方式一致性的趋势,使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带上了艺术的色彩: 强调实际接触,强调与世界接触时个体的内心体验。如果说人人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消能,那么中华民族在感觉一思维方式上为每个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感觉一思维方式不利于近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但它确实造就了一个个在相当程度上艺术化了的民族。它在把日常运用的书面语言一一理性思维的工具造就为诗的同时,还有更普遍的意义上造就了一中国所特有的艺术一一书法,而书法在塑造这个民族精神特征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六、日常书写
-
人们通过日常书写将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复杂内容变成书法作品的意蕴,从而使书法成为一种与精神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化生活活动和文化现象。
-
(东汉)赵壹《非草书》
-
(清)奚冈信札
-
鄂君启节
-
中山王cuò鼎铭文
-
楚王子午鼎
(待续)
参考资料
- 百度百科. 徂徕山.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82%E5%BE%95%E5%B1%B1↩
- (1)昶。(2)五代十国后蜀末代皇帝。(3)维基百科. 孟昶. https://zh.wikipedia.org/zh/%E5%AD%9F%E6%98%B6.↩
- 钤(qián)。↩
- (1)庾。(2)庾肩吾:南北朝南梁文学家、书法理论家。↩